开云·(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

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开云·(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中华文脉为何如此生机勃勃开云?

发布时间:2023/11/19    浏览次数:

  开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发展之道,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人民日报)

  为什么中华文化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历五千年而不朽,新时代再次焕发新生呢?是因为中华文化独有的四大特性。

  首先,中华文化具备“君轻民贵”的人民性。从《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从汉代大儒贾谊“民者,万世之本也”到唐太宗提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孙中山先生“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到习“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华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传承不绝,永以为继。这样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遥相呼应,东西方的优秀思想在“人民性”上不谋而合,反应出中华文化天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与养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成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华文华具备“天下关怀”的大同性。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到2022年“达沃斯演讲”习主席再次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天下大同”的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天然契合,殊途同归。充分说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天下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地落实的核心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天然适合中华这片大地的文化根源。

  第三,中华文化具备“包容并蓄”的兼容性。从《易经》“君子以厚德载物”到《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儒家经典;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初唐风流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习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纵观中华文明开云,就是一个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闭关自守”从来不是常态,“有容乃大,包容并蓄”方是中华正朔。改革开放后,中华文化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让中国朋友遍天下,“一带一路”的美好倡议,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让人类共克时艰。展望未来,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第四,中华文化具备“守常达变”的创新性。从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易经》“顺时应变,革故鼎新”的核心思想到《汉书》“通变求知”的史学追求;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到中国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看出,求新、求变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须臾不得脱离。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正加速演进,面对时代的洪流,顺之则昌,逆之则衰,中华民族坚守“守常达变,守正创新”的文化根脉,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0多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赓续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激扬澎湃血脉的中国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成功书写复兴伟业新篇章、铸就中华文明新的更大辉煌。(高昀)


Copyright © 2002-2023 开云·(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15001934号-1
电 话:400-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开云 工业园88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
HTML地图 网站地图